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坐拥“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的称号,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荟萃。这里有两片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和衡山-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区域内有几百幢风格各异的洋房别墅,展现出中西文化交汇的风格特征。徜徉新华社区,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迷人眼,处处散发着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新华品牌活动“法华牡丹节”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日前,“相遇新华·多元绽放”视觉作品展在上海长宁国际开展。展览通过来自世界各国,生活、工作在上海,特别是居住在长宁或与新华路街道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国际友人视角,跨越语言和国界,以视觉展的形式,对新华的多元人文发展、低碳绿色街区的打造进行演绎,形成独具多元文化魅力与深厚人文气息的“新华表达”。
(资料图)
展览共吸引了来自近20个国家的110余幅作品参展,分为新华建筑光影、新华风情实录和新华街景写真三大板块,为观众呈现了新华立体多元的文化魅力,也让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文化创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新华的美好。
建筑不是水泥砖块的堆砌,而是一个承载着记忆的生命体,人们认识建筑的过程,就是赋予它全新内涵的过程。在“新华建筑光影”板块,无论是一片片红砖、还是一墙墙爬山虎,都在向人们娓娓道来新华的故事:1924年建成的“哥伦比亚圈”已经脱胎成上海潮流圣地“上生·新所”;建筑大师邬达克的旧居纪念馆中藏有他在上海留下65幢经典建筑的心血;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的别墅隐世60多年后也已对外开放。这里还有IM长宁国际、幸福里、卫乐园……摄影者们没有落下这里的一角一落,每张作品都镌刻着梧桐树下的悠长韵味。
新华路街道是人文、历史、海派的观察和体验空间,也是社区文化的鲜活符号。在树影斑驳的马路边、在可阅读的建筑中、在海派的生活方式里无处不书写着这里的人文风情。街边新鲜出炉的面包、热气腾腾的咖啡、草坪上玩耍的孩童、书店里沉醉的学生……在“新华风情实录”板块,每一个频道都在演绎着新华的惬意生活,让观众细细品味新华的人文底蕴。
新华的街头有什么?观众可以在“新华街景写真”里找到答案。这里有新·境文化展示廊、外国弄堂,名人名居墙、浮雕艺术,街区内还有许许多多的打卡地,散落在新华各个角落。摄影者们提前发现这些“美好”,也用一幅幅作品,吸引着观众们再去探索,寻到自己“爱新华”的理由。
本次展览还特别设置“新时代城市更新范本”版块,带领观众感受新华路街道作为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的示范样本的显著成果;“新华印象:法华牡丹”板块则带领观众领略独属于法华牡丹的魅力。此外,展览还展出了部分视频作品和艺术家采访。
新华路街道历史上曾为法华古镇,古镇内曾广种牡丹,“法华牡丹”也因此成为了新华社区居民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自2006年以来,新华路街道每年都会开展文化品牌活动“法华牡丹节”,至今已经举办十八届,成为了街道一张亮丽的名片。本届活动以“相遇新华 多元绽放”为主题,通过“牡丹花开”“蝴蝶远来”“春色如许”“新华好物”四大板块,打造使馆领事、外国友人、文化名人、群众团队等共同参与的文化盛宴,让“国际范”“时尚潮”“烟火气”在这里不断激荡。
“新华社区代表着多元化。这里交通便利且有着独特、引人注目的建筑,在我看来,这是上海必游的地方。”哥伦比亚驻沪总领事丹尼尔在活动现场表示,这里是有温度、有品质的花园社区,“欣赏新华路街道的建筑和享受其公共空间都是一种生活乐趣。”
近年来,新华路街道作为上海首批“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试点街道,围绕“人文新华、花园社区”美好愿景,极大提升了街区环境品质,拓展了商业发展空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这里工作、居住、消费、体验,共享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成果红利。而“法华牡丹节”也从一个社区居民的文化节日,逐步发展成为集交流、展示、公益、互动于一体的多元文化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漫步新华·感受人文——新华路街道商旅文微旅游线路”也在活动现场正式发布。本次发布的旅游线路包含“文化漫游·时光交融线路”“风情漫行·时代脉动线路”“潮流漫赏·国际时尚线路”“悠闲漫旅·风尚打卡线路”“美食漫品·舌尖飞行线路”。跟着线路图,市民游客就可将新华路街道值得“打卡”的历史、人文、时尚、商业、美食“一网打尽”。本次活动由新华路街道主办,上海艺术品博物馆承办。展览将持续至6月6日。
(文中图片为活动相关照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