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8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这是我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综合性活动日。为此,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日前举办“中国式现代化的绿水青山之路”生态日主题研讨会。研讨会上,浙江大学碳中和客座讲师汪军在被问到实现双碳目标亟须解决的问题时,提到化石能源“搁浅资产”,应被全社会关注。
汪军指出,全球范围内,从化石能源时代转向零碳能源时代不会一蹴而就,中间就会有很多化石能源投资的“搁浅资产”。所谓化石能源的搁浅资产,是指这些资产在投资之初就考虑了数十年的回报周期,但因为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这些资产大多撑不到预期的回报周期就会停止,这样就造成了剩余资产的搁浅。这些资产可以是固定资产、专利技术,也可以是一个人的知识。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21年1月,全国淘汰关闭退出煤矿4800多处,退出产能每年近8亿多,48个产煤地市整体退出煤炭开采行业。化石能源行业面临日益增长的资产搁浅风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正重新评估投资组合和优先顺序,加速撤离化石能源相关领域。
研讨会上,汪军指出,“化石能源使用减少造成的这部分‘搁浅资产’,怎样能够比较平滑地转移到零碳产业里面去,是值得从各个层面关注的一个问题”。会后,汪军对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作了补充,“所谓实现化石能源‘搁浅资产’的平滑转移,就是看这些搁浅资产能不能另作他用。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旧燃煤锅炉怎么改造,变成烧氢能或者甲醇的锅炉;再比如,从业人员能不能借助既有知识,去往零碳产业就业。当然这些只是初步的方向,化石能源‘搁浅资产’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与探讨。”
对于中国来说,面向“零碳”未来的转型或将重塑整个经济发展格局。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自然风险和社会转型可能造成的资产搁浅带来的企业风险。传统能源企业想要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未雨绸缪准备好应对资产搁浅风险的资产管理策略就变得十分必要。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阎侠
校对 付春愔